外國人都是英文老師嗎?

台灣人,一直以熱情好客聞名世界。這一點更是我俄羅斯籍的先生最為津津樂道的一點。

有著立體五官的『外國人』,覺得台灣的生活非常方便也很安全,唯獨有兩件事情會讓他覺得不太舒服:

首先是很多地方沒有人行道,行人沒有走路的空間,常常要跟汽機車搶道; 其次就是走在路上常被問:

『 Hello~你是英文老師嗎?來台灣多久拉?』

每一次被這樣問的時候,對方都是很熱情而且帶有一點靦腆的笑容,彷彿面對的真的是一位很厲害的英文老師。一開始先生會很認真的用帶著北京腔的中文回答說:

『我不是美國人,我是俄羅斯人』

然後接下來就是一陣驚嘆:『哇~你的國語很棒內!』但是下一句就是

『來台灣教英文喔~』

此時先生就默默的笑笑帶過,而我則負責解釋他不是英文老師,也不是美國人

而是為了妻小定居在台灣的俄羅斯人…..

其實這樣的刻板印象也沒有錯,根據移民署107年9月最新統計數據:當月在台灣的外籍人士有76萬3千多人,人數最多的外籍移工(移民署的統計在這一個區塊沒有做出職業的類別),有63萬多人,接下來的最多的職業就是教師7461人,商務人士5511人,工程師3044以及傳教士1457人 (其他的為非勞動人口,例如外派家庭的眷屬)。在台灣的外籍人士,依照人數多寡順序則為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以上是破萬人)。其次是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加拿大跟剛破千人大關的法國。看了統計數字後,我才恍然大悟這樣的刻板印象,似乎是其來有自。撇開容易分辨的亞洲人種外,金髮碧眼的確實是美國人居多。

然而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到底誰是『外國人』?如果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所有非本國國籍的人都可以稱之為『外國人』。但是如果以文化習慣來說,一般來說台灣人所稱的外國人指的是『歐美以及日韓人士』,至於人數最多的東南亞移工,在多數台灣人某種經濟文化優越程度上,被另外分類為『外勞』。這是一個未來值得思考的議題,我們留著之後再討論。本文以下的『外國人』就暫且使用文化上的習慣來界定。

為什麼要學英文 ??

台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一直貿易樞紐站,所以國際語言的英文一直是大家爭先恐後學習的語言。但是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隱性的原因,那就是在面對『外國人』的時候,台灣人會變得”格外體貼“。曾經看過一個Youtuber 的影片,他喬裝成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在路上問路,遇到的每一組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很努力的用英文想辦法告知怎麼走; 即使在菜市場叫賣的大嬸們,看到外國人也會熱情地說上一兩個單字 “Hello” “Good”! 然而在日本,即使用英文問路,對方十之八九也會用日文回答。

 

文化體貼也好,經濟需求也罷,總之台灣人學英文的這件事情可說是全民運動。Lara本人也是從5歲開始就踏上了英語學習之路。比較幸運的是,我的第一個英文補習老師人很好,常常在考完一堆單字後就會帶我們去吃“我家牛排” ( 30年前的我家牛排可是熱門餐廳 ) 所以我的孩提記憶中 學英文=有牛排吃,就沒有被逼迫學習的痛苦。唯一比較不開心的是國三那一年的英文老師實在偏心的太厲害,只認分數不認人,讓我對英文短暫的失去信心,但是還好到了高中又恢復了興趣。就這樣求學一路以來的英文成績不是最好,但是一直都是抱著喜歡的心情學習。對當時的我來說,學習外語是為了以後能跟『外國人』講話,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後來大學進入了俄文系,大三那年到莫斯科大學交換學生,赫然發現這些『外國人』都不講英文,我學了10幾年的英文在此無用武之地,於是那年我的俄文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回到台灣,大四畢業進入職場,公司是做工業電腦出口,此時又感受到英文的重要性,默默覺得自己商用英文的不足,上班的第一個月便買了好幾本商務英文用書當成字典隨時查閱。直到現在因為小孩的關係,與其他的家長通用語言是英文,變成了天天使用的語言。就這樣一路的英文求學經歷,我沒有一張檢定證照,但是英文對我來說,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學來學去 我們到底學了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跟Lara一樣從小就開始學英文,或是覺得自己當年沒學好,現在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只是可惜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很多東西的學習是被扭曲的。我曾經有一個學生補了一兩年英文,很熱衷於背英文單字,常常要我跟他玩英文單字的比賽。有一次我邀請了德國友人來做文化交流,希望孩子們能有實際練習的機會。結果這個平常單字量很大的孩子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這是台灣很普遍的狀況,孩子們在學英文的過程中被要求大量的背單字,卻忘記了

學語言最重要的初衷是:溝通與交流

 

把英文學好就會有國際觀?

一個驚人的統計數字:台灣人口有2千3百萬,而2017年的出國觀光人次已經高達1千7百萬,也就是超過7成以上的台灣人都出國旅遊過!按照這個邏輯看來,大部分的台灣人應該都很有國際觀才對,畢竟出國的人數這麼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人出國旅遊可能是某個城市的定點觀光,或是美食之旅,甚至是旅行社包團下車尿尿上車睡覺。單純如此跟在台灣觀光沒有什麼兩樣,充其量是多做了趟飛機多到了一個景點打卡的差異

所以出國次數跟國際觀一點關係都沒有。

世界級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為『國際觀』下了一個簡短扼要的定義 —

“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情, 並對這些事情有提出觀點的能力“。

由此可知,『國際觀』跟英文能力也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一個人考過英檢中高級,然而對世界上發生的大事都毫無興趣,漠不關心,那充其量只能說是英語能力好。英文能力好的人,確實在培養『國際觀』這件事上有優勢,因為可以從其他的國際平台獲取資訊,比較不容易被台灣的媒體或有心人士操縱所限制。

曾經在課堂上做過一個實驗,同一個的新聞,台灣媒體所下的標題通常是偏八卦的角度

而外媒則是針對事實寫下客觀的描述。

 

國際觀是一種素養。它需要我們有對世界產生好奇心,對它文化能有所理解,進而能做客觀的分析與產生自我的論點。擁有外語的能力(英語或是任何其他語言) 是多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讓我們能有機會開窗用不同的視角看窗外的世界。但是前提是要有”打開窗戶的意願” ,也就是對世界的好奇與對所有事物的認知欲。有了這個基礎(認知欲),加上不同管道的資訊來源(外語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邏輯思辨力),這就是具備國際觀的能力!

購物車
  • Your cart is empty.

探索更多來自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