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三年級兒子在德國學校簽了第一份工作合約?!

 

兒子的班導是一位從瑞士來的新老師,三年級開學後的第一次親師座談會,除了老師與學習重點的介紹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教室牆上的一份『工作合約』。這份『工作合約』是班上學生討論出來的共同班規,所有人在上面簽名以表同意與負責。 從小我們就習慣有班規這回事,通常就是校方或是老師制定,讓學生們遵守,但是由學生們自己訂立規則,還是第一次聽說。於是我問了班導 Mr. S,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呢? 年輕的老師靦腆地笑了笑:“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制訂的規則,簽了名,就會有一種責任感、更好地遵守規定啊!而且我也希望孩子們不要覺得自己是被動的一方,他們在這間教室裡也可以很主動地提出需求! ”  

 

工作合約   (我們的班級公約)

我們說德文 

我們不大叫

我們不打人

我們在教室走廊不奔跑

我們不嘲笑別人

我們仔細聽話

我們不指使別人

我們認真做工作  (指學習、作業)

 

當我看到在牆上的這份合約時,我內心是非常驚訝+驚喜的!從來沒想過在小學的教室裡能有這樣的概念

很慶幸兒子遇到這麼有意思的老師!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孩子們的責任意識也不是長到某一天忽然就有的

從這份『合約』的背後

我看到了對自己負責之外還有德國教育中的“民主意識培養” 。

在許多的德國小學裡有一項傳統 – 每週一次(30-40)分鐘的班會 ( Der Klassenrat )。

由孩子們為主體,推選出主席/主持人 ( Moderator ) 、會議記錄 ( Protokollant ) 由學生們輪流擔當

有時候還會確認一切的討論與行為都合乎規定的秩序維護者 ( Regelwächter ) 以及

控制時間的人 ( Zeitwächter)

班會的時候,所有人會圍成一個圓圈坐著討論。這樣的圓圈有其意義

在場的每一位都可以看到其他人,而說話者再說話的時候也更能得到每個人的注意,有被重視的感覺

這樣的座位安排可以在無形中創造出一種和諧、令人安心的氛圍

會議討論的內容主要是當週教室或同學發生的事情,甚至對班級、老師或學校的意見表達

由於學校是團體生活,肯定會發生一些爭吵、糾紛,每週五就會在班會的時候提出、解決

老師們通常會印出小字條放在教室的一角,字條有不一樣的格式,但是上面會印有以“我”作為開頭的句子

例如

我覺得很困擾,(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歡/不喜歡,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們可以隨時拿字條,寫上自己想寫的內容,並投入到一個小郵筒裡。每週五開班會的時候會議主席會打開郵筒,由主席或是寫紙條的小朋友自行唸出他/她列出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案。有時候沒有郵筒,就是一本本子,孩子可以隨時在上面記錄。在低年級的時候較常發生的情形是男孩們因為踢足球起的糾紛,小學主任 Mr.H 老師打趣的說,很常發生的情形是,男孩們有很多爭吵的問題,然後女孩們總是幫男孩們解決他們的問題。無論大小,所有討論的問題都會被列入正式的會議記錄。主任再次強調,每一句話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說出“我”的感受,邀請對方理解,而非一昧指責他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學到:

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把發生的問題提出來,尋求幫助 

感受他人的需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學習理性的討論,尋找解決方案

民主議事行為的練習,開會流程會議記錄

因為想要更深入地寫這篇文章,也很幸運學校內的幾位老師們的熱心幫忙,二年級的老師Ms.R邀請我進班觀察他們的班會。在過程中我是坐在一旁靜靜的看,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 全部的人說話都好小聲….無論是老師或學生,即使在雙方有所爭執的時候音量也都是很小的。我好奇的問Ms.R, 這是刻意的嗎?老師說,是的,正因為會有不同的意見容易產生摩擦,所以更要讓大家習慣不要大聲嚷嚷,有話可以心平氣和地好好說。這樣的音量讓我想到每次跟德國人開家長會的時候,大部分的德國人講話也都是小小聲(當然也有例外拉…XD) 相較於台灣,似乎德國的文化對於聲音是更加敏感的。(離題一下,台灣的環境噪音真的好恐怖…..)

班會一開始每個孩子拿起一顆豆豆放在上圖的圓盤上,代表著他們現在的情緒。結束後老師跟我說明了這張卡片的用途。教導孩子對情緒的認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除了基本的喜怒哀樂外,人的情緒是很多元跟複雜的。還有興奮、尷尬、煩躁等等更細膩的字可以表達。所以也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帶領孩子認識更多的情緒。另外右上角比較大顆的石頭,是代表老師的“發言權”。既然班會的主體是學生們,那老師就應該減少干預的程度,除非必要外盡量不介入。如果真的有介入的必要,每一次的發言就應該拿出一顆小石頭,總共有5次的發言機會。這就跟我兒子的班規一樣,當老師把“權力交出來”的時候,教室也就翻轉了~這樣的翻轉練習

反而得到更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情緒卡片

這次的班會中,確實讓我碰到了Mr.H提到的“男孩足球難題”。大部分男孩們的問題都是跟足球有關,其中有兩次碰到爭執不下的時候,Ms.R便請兩位當事者到教室外面自行溝通,一起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後再進來。

當問題被解決後,寫紙條的人便會把字條撕掉丟到垃圾桶,象徵這個負面的問題已經被解決了、不在存在了!像下面這張紙條就是說:我很困擾因為 xx 同學常常不收拾自己的東西,我感覺很生氣。我希望他能收拾整理。經過全班的討論(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後,大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於是這個問題就被撕掉/解決了

班會( Klassenrat )除了提出需要被處理的事項外,也有表達感謝或是讚揚的的字條。

大大的感謝給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___________

我要表揚____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級的時候我兒子也常常收到同學的愛心紙條,上面寫著:親愛的Marcus,謝謝你常常跟我一起踢足球,你是我的好朋友!相信每位小朋友在收到這樣溫馨的字條的時候,一定會覺得特別開心!

當然,孩子的世界有時候是很殘酷的,因為他們很真實不會隱藏,也可能會有某個特別不被接受的小朋友

在訪談的時候我問小學主任,是否有遇到這樣的情形呢?會不會有一個小朋友永遠都收不到正向的小字條呢?他笑笑的回答我:教學多年的經驗,確實會有特別小朋友無法很好的融入團體

但是再不受歡迎的人也會有他的優點!而孩子們是會看到的!聽到這的回答,我頓時感覺好溫暖

確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而這樣正向的小紙條,也就是在鼓勵孩子們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並且釋出善意,產生正向循環。

這次進班觀察也讓我看到了非常正向的一面!活動的最後有一張字條被撕成非常多小塊

學生們一人拿一小部分,有人直接放到鉛筆盒裡。不明究理的我事後問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呢?

我之前有看到丟到垃圾桶的,那個我懂..就是煙消雲散了的意思。但是這張又被保留起來的原因是?

女老師笑笑說:這是我的感謝字條。通常老師並沒有直接參與

但是上週孩子們做了一件讓我很感動的事情,所以我想要藉由這個機會跟他們道謝

幾個孩子都想把我的感謝字條給留下,於是我們就決定撕成幾塊讓大家分囉~天阿~我從小到大應該都沒有聽過老師們會跟學生表達感謝…媽媽感動了…..

主持人Moderator正在分散老師的感謝紙條

小學主任Mr.H 提起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的班會是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

學生們因為覺得隔壁班的老師對他們有所誤會,以為他們欺負了自己班上的學生

並對這群孩子作出不正確的評語。這班的孩子們不希望因為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就這樣被貼上標籤

在班會上提出這件事。全班經過討論後,由兩位同學代表去跟隔壁班老師做理性的溝通

解釋當時發生的狀況。而老師後來也理解了事情的全貌並向他們道歉。這就是一個民主理性溝通的最佳表現!反觀現在很多的爭吵都是對人不對事,一件事情因為對象的不同,似乎也就可以顛倒是非….

如何理性的對事不對人,傾聽他人的想法,學會討論問題本身並找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這是社會和諧的核心價值。

 這樣持續的公民素養訓練直到四年級以後,能探討的問題又更進一步

從教室內小群體的問題,延展到整個年級甚至學校。老師Mr. S 提到一次在瑞士的學校

有同學認為老師的回家作業太多,希望減少。這個問題被提出來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出乎意料地,孩子們並不是一昧的覺得功課少就是好事

而是思考如何在作業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做到學習不打折!於是在一連串的討論中

學生們認識到在課堂上更有效率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 年齡層再往上

在德國甚至有各校的班級代表一起跟市長開會,提出對城市的建設想法  。

 

總結德國學校班會 ( Der Klassenrat ) 的核心:

促進團體生活 

孩子們每天在學校生活的時間很長,如果無法融入學校團體生活會是一大挑戰。透過每個人主動、被鼓勵的發言,將個人遇到的問題提出大家一起協商,並且討論團體的活動事務,能促進團體內的和諧與向心力,

創造正向的學習氛圍。

社交能力培養

在班會的場合孩子們能夠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傾聽他人並且學習溝通技巧。

在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的同時也能接受他人的想法,或許改變自己的論點、互相討論達到公平的解決方案。

這一點在德國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二年級的成績單上,首先被列出來的關鍵能力判定就是社交能力。這包含是否能在群體裡為他人著想; 是否能在群體裡承擔責任、遵守規定; 是否能公平的處理紛爭..等等

培養民主意識

從小就實踐公民行為,在班會裡孩子們要討論自己的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

採用多數的意見但是也尊重少數的群體。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連大人都需要學習如何針對事情的本質而非情緒,接受別人的想法,

從小開始練習與學習如何掌握民主精神做一個現代公民。

在工業革命的尾巴,法國教育改革家 Célestin Freinet 將教育的中心轉為孩子,

以人為本位思考而發展出的一套教育方法,包含了這個班會制度 ( Class Council / Der Klassenrat ) ,

其核心思想就是希望能通過學校內的民主,來準備未來的社會公民; 並且在維護尊嚴中進行教育,

尊重兒童,這是讓他們能尊重老師的前提,這是現代教育革新的首要條件之一!

當我跟三位老師訪談後,加上孩子真實的反饋感受以及實際進班的觀察,

我確定這個班會實際上實施的方式與成效是跟設計的理想一致的。反觀我就學的環境,

從國小開始也都有班會。但是感覺還是比較制式化的,從班長開始到個別股長報告。例如衛生股長說:

下週要檢查衛生, 請各位做好自己的打掃工作; 學藝股長:明天記得帶剪刀跟膠水…

班會中的報告內容總是這類的“工作流水帳”…有一些動議的討論也就是大家舉手投票 – 同意或不同意,

而不是在強調中間討論的過程。到了國高中,尤其是考試前一個月開始,

每週的班會時間都是拿來複習或是考試,完全失去了班會本身的意義。

所以我對班會的印象其實不是那麼的深刻…. ( 在記憶裡就是一個寫考卷的時間…. ) 也許有點天真,

但是我真心希望這樣“失焦的班會” 能在我的時代畫上終點,取而代之的,是更以孩童的需求為中心,

以培養獨立思考、溝通協調能力為目標的『真班會』。

最後放上一張我很喜歡的照片,這也是在兒子的教室後面貼的。每個孩子都是一位超人~

他們畫上自己的超人裝,擁有不同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