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的角度認識荷蘭
2020.02.19 小童班(4~6y.o)教學日誌
每次重新介紹一個國家的時候
我都會稍微變更內容
原因是因為從第一次上課後就會對該國家有更多的認識(是的!老師是要備課的~)
而世界上的大小事每天都會發生
所以也會將update的資訊加到課程中
『荷蘭』我在不同的班上過了三次,我發現每次講的重點都不太一樣
除了荷蘭基本的介紹外
最近剛好在新光三越有梵谷光影展
於是就更著重在對於繪畫與畫家的介紹了
在看展之前
我也當了半天的學生去聽了一場由小郭老師所講解的『走進星夜 遇見梵谷』藝文展前沙龍
必須說展前導聆這件事情真的是對大人跟小孩都很重要
因為如果沒有做點功課,台灣很多(almost every single one….)展覽現場都是只能“用心感受”了….
梵谷的故事是很激烈的。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印象派、瘋狂、割耳、自殺….這樣的內容
究竟我要在課堂上如何呈現給學齡前的孩子呢?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許久..如果是太過片面的“關鍵字”
容易造成過於簡化的刻板印象,但是因為聽過講座的我知道
事情並不像是大家傳的那樣…即使是活在100多年前的荷蘭人
我們還是賦予了他過度渲染的八卦色彩…..我決定好好的跟孩子們說清楚講明白~ 幸運地
在課前也拿到一本由國家地理頻道出的
梵谷的生平的繪本[Vincent van Gogh by National Geography Kids]
於是我們有機會好好的認識這一位個性過於敏感纖細又同情心氾濫的畫家
短暫卻用力活過的一生….
有流言說,梵谷不愛女生, 所以當高更要離開黃色小屋的時候,他痛苦到要割耳朵…
也有人說,因為他受不了弟媳對他的不滿,不想繼續資助他而憤而割耳…但是這些都不是事實
梵谷與”高跟鞋” (=高更,有助於孩子的記憶,於是我們取了一個小名) 因為個性不合無法一起生活作畫
在一次的爭吵中不確定是誰動的手而割傷了耳朵。
在當媽媽以及老師的過程當中,我意識到一件事情
以前我們在當學生的時候常常一知半解,對很多事情就是….”
喔~有印象~啊就是那個嘛…..” 但是真的要我說出個所以然的時候,
才發現我根本說不出來…因為…就是只是有聽過但是根本不知道是什麼也沒想過要了解。
當了媽媽+老師後,發現這實在是太可怕了…這樣的態度就是八卦最好的孕育溫床啊~~~~
所以在課堂上我常常會問孩子問題,
甚至會故意反問,目的就是希望他們開始學習有邏輯性的思考。
荷蘭除了梵谷之外,還有許多有名的畫家。
而這兩個月幾乎每一堂課都會被我拿出來一幅畫就是林布蘭畫的解剖課。
[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因為病毒的關係,
我在之前的影片有介紹了在100多年前的醫學甚至還沒有戴手套或是口罩的觀念,
因為當時連空氣中有細菌這件事情都還不知道。
這幅畫也正好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畫中的醫生在解剖人體時沒有戴手套)。
這堂課既然是介紹荷蘭,
那麼更是要拿出來講的好例子了~
除了重視光影的林布蘭外,
我們上課的[地圖]上還畫了用藍紅白黃不同正/長方形組合成的圖案,
很多小朋友在上美術課的時候可能都或多或少有看過或是創作過的作品,
這也是荷蘭的藝術家 – 蒙德利安所開啟的一個特色。講到這裡更是覺得有趣,
在一個小小的荷蘭,近400年來崛起的國度居然有這麼豐富的繪畫歷史,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也是很直得思考的。
可惜課堂的時間太短,當然小童班的年紀也不適合,也許未來在進階班時就能跟孩子們一起討論why?
人類的文明發展跟經濟發展脱不了關係,而經濟發展則跟地理、歷史的時間點緊緊相扣。
學習如何概括所有的資訊、進而釐清這些脈絡就是現在的教育新潮流 – 素養教育最大的特色。
課堂的最後,我讓大家做了一個對4~6歲的孩子們來說有相當難度的小猜謎: 以下三位畫家,從我們在課堂上介紹過的內容加上自己的直覺,排排看他們出現的先後順序。
每位小朋友都可以很快的決定蒙德利安是最後出現的畫家(也就是離我們的時代最近的畫家),
而林布蘭跟梵谷 可以從林布蘭的畫像以及沒戴手套的解剖畫中感覺到他是比較久以前的人。
這是一個滿有趣的推理過程
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手說著自己的想法 看到這樣的”腦力激盪”
Lara 不禁想….誰說學齡前的孩子只能看得懂佩佩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