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 -台灣的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昨天去雅痞書店聽了馬繼康老師的『不一樣的世界遺產-媽祖信仰習俗』,讓我對台灣的媽祖文化有了新一層的認識。媽祖在台灣的普遍性,應該每個人都去過或至少經過過一間媽祖廟。Lara的爺爺奶奶甚至還是一間媽祖分廟的創始人之一。當年他們從家鄉雲林北上闖蕩的時候,因為虔誠的信仰希望得到媽祖婆的保佑,於是從北港朝天宮分出一爐請神到台北,在萬華創立了一間”分店“ – 北港朝天宮媽祖廟。而我小時候也曾經參與過一次”出巡“,在這一年一度的盛大慶典中擔任了一小段時間(也許只有一個小時XD) 的領隊 – 敲鑼打鼓的人。

媽祖,姓林名默娘,北宋時期福建湄洲人。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出娘胎時沒有像一般的嬰兒一樣哭泣,所以便取名為”默娘“。也因為出生時不凡,所以後來就學了巫術,常常為父親兄長甚至村裡的人祈禱出海平安。在花漾年華之際,一日因為為了救出海打漁遇難的父兄,在現在的馬祖溺斃遇難了,後人為了紀念默娘的一片孝心,便將地名稱為『馬祖』。因為媽祖而來的地名還有澎湖的馬公。因為元朝時這裡就有了第一間媽祖廟。日據時代,日本人來到了澎湖問當地人這裡是哪裡?因為語言不通,當地人說“媽宮” (天后宮),於是後來就正式稱這個地方為『馬公』,即是澎湖的『馬公』地名的由來。

另外一個地名則是我從來沒想過的 — 『澳門』。大家都知道澳門的英文叫Macao, 但是Macao跟澳門完全音譯對不起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1523年葡萄牙人登入此地的時候,一樣是問當地人這裡是哪裡,但是因為語言不通,當地人以為對方在問廟在哪裡 (當時的廟宇通常會在最最熱鬧或是市中心),便用廣東話回答“媽閣” (媽祖廟的意思),所以葡萄牙人就稱這裏為 MACAO

在全世界擁有2億信徒的媽祖,其實一開始都只是地方的信仰。然而卻因為福建當時糧食不足,許多漳州泉州的人都紛紛出走謀生活,所以將此信仰帶到世界各地。而在台灣又更因為清朝皇帝為了拉攏鞏固民心而成為官方主推的“造神運動”。馬繼康老師講的很有趣,說媽祖的封號也是跟後宮甄嬛一樣,在後宮力爭上游。從本來的靈惠“夫人”到後來的明朝因為鄭和下西洋需要安定軍心,加封“天妃”。後來清朝時施琅收復台灣後,因為怕功高震主,將勝利歸功給媽祖顯靈,康熙皇帝龍心大悅,便再度加封成為“天后”,並且在台南蓋了第一座官方出資的『大天后宮』。雖然美其名是感念媽祖顯靈,但是其實是出於政治考量,找到一個很好的理由以媽祖取代明朝的玄天上帝,讓大家打消反清復明的念頭…..果然證明全世界無論東西無論朝代都是一樣…….宗教為鞏固政權所用。

話說默娘遇難時正是二八年華,未嫁更沒生育。在福建的神像都是少女模樣,但是到了台灣就活生生給大了三輪成了歐巴桑…..不但女性特徵皆無,兩頰豐潤,妝容成熟,身材也變成了大媽樣….(掩面) 。這怎麼渡了一個海峽,全走樣了呢?!原來是其來有自的!早年移民來台的都需要經過“黑水溝” (台灣海峽),因為風浪很大非常的危險,所以有俗語說“六死三留一回頭” ,也就是來的十個人有六個會在海上遇難身亡,三個能順利上岸,一個在中途就落跑了….. 所以當時飄洋過海的“羅漢腳”都會乞求媽祖的保佑;加上孤身一人,夜深人靜思念親人時,也就只能跟像媽媽般的『媽祖婆』訴訴苦了….所以台灣(全世界皆是一樣的概念)的神像,其實不是真的那個神真的長的樣子,而是人們心中希望的形象。

“黑面”媽祖神像是被香火鼎盛給燻黑的

媽祖出巡遶境起駕

每年的農曆三月是媽祖的誕辰(所以媽祖應該是牡羊座?)這可是一年一度的大盛事!全台各地的媽祖廟都會有遶境的儀式。目前規模最大、動員人數最多的是大甲鎮瀾宮。一開始是清朝時的習俗,每12年要回湄洲進香,日據時代被禁止出海後,就改成到北港朝天宮割香爐,因為這裡有供奉媽祖的父母親(是說…媽祖的父母親因女而貴,也升格成神仙了?)。不過後來因為北港朝天宮跟鹿港奉天宮各自相爭說是全台第一,凡人間的利益關係導致,最後大甲鎮瀾宮決定改成到鹿港奉天宮而非朝天宮了。

遶境的時間一般來說都是8天7夜,大甲鎮瀾宮為了配合週休二日以及宣傳時效(老師是這麼說的拉~哈哈)改成了9天8夜,讓活動從週五晚上開始跨週日結束。這麼多天走完3-4百公里的路程,大部分參加的信徒可能以上了年紀的人為主,或是一輩子虔誠,或是來還願的,都是為了媽祖而來,所以吃喝睡行一切皆以方便為主。白天走路累了晚上席地而睡,沒人埋怨。

Lara參加的時候年紀很小,除了鞭炮|走路好累|敲鑼打鼓 這三件事情外,其他一律不記得了…..但是似乎這是身為台灣人必做的事情之一!所以也許明年要來好好的計畫一番~下面分享幾張特別的照片:

(也許明年我就可以分享自己的照片囉~)

參加遶境的人大多是在宮廟或學校打地鋪

走路太辛苦,好心人士免費提供痠痛貼布或是按摩服務

『贊香』贊助的沐浴車

每年出巡都有“榜單”,每間有實力的宮廟都希望能搶到『頭香』(圖截自網路)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情味”

這句話在這兩年在網路上常常變成反諷的意思…. 然而在這一年一度的 “迓媽祖”,我們真的可以再度對自己有信心。整個遶境的行程路上都有信徒或善心人士為所有參加遶境者免費提供的食物點心。所有的人都是出自自願,沒有過度的商業宣傳,單純敬愛媽祖,為同為信徒的人鼓勵打氣的熱情。

如果這不是最美麗的風景,還有什麼是?

小女童奉茶給辛苦的抬轎者/縫旗隊

連宅急便都推出免費寄送換洗衣物的服務

其實這次最讓我反思的一個想法是:尊重文化與傳統。

這個問題可能是住在“天龍國”的我比較常遇到的…當傳統的廟會與鞭炮遇上家裡的小孩要睡覺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難的抉擇 XD 就像馬老師在講座舉了一個讓我很想摀住耳朵不想聽的例子:有些地方吃狗肉,你能不能批判他?!身為愛狗人士的我肯定是超級反對而且不能想像的….但是會吃狗肉的地方,那應該是他們的社會從古自今儀留下來的習慣,也許在那個地方沒有足夠的糧食,那對他們來說這純粹是生活的一部分。當我用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觀念去批判對方的時候,我是否忘了…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價值觀下。就如同基督教的信仰者不能拿香,那他是否能禁止別人拜拜呢?伊斯蘭教的人每天要祈禱五次,非伊斯蘭教的人可以因為工作時間的理由不允許嗎?雖然吃狗肉這件事情我永遠都不能接受,但是也許是時候該試著用另一種觀點去看待跟我不同的文化了。因為當我高喊不要歧視的同時,也許我在某個地方…也還沒做到……

(轉貼自 馬繼康老師的簡報)

在俄羅斯居住的日子常常會遇到跟其他國家的朋友介紹自己的文化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我才發現我對自己的文化了解的有多麼的不足。有了小孩後,我更關心更廣泛的議題,無論是東方或西方; 大眾或小眾。在這探索跟認識的過程,我越發著急,深怕錯過任何一個話題,也越發對自我的文化認同產生意識。傳統,之所以能傳承下來,一定有它永續的原因,這樣的美,需要我們的參與才能繼續傳承。

分享一個在網路上查到的保庇網站,這裡有台灣神明相關的文章,是我覺得寫得滿“接地氣”的 ^^ https://bobee.nownews.com/?state=news